校友风采
当前位置:校友之窗»校友风采

校友随笔|高宝玉:循循而善诱 谦谦乃世范——忆启功先生二三事

发布时间: 2022-01-14


 

今年726日,是启功先生诞辰97周年。一代宗师启功先生离开我们四年了。但他课堂内外循循而善诱的音容笑貌,谦和而温雅的真君子风范仍时时浮现在眼前。思念之情 油然而生。

20世纪八十年代,我有幸被北京师范大学录取。在经过下乡插队和军队生活历练之后,重新走入了校门,喜悦的心情自不待言。当时,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书法热潮在全国兴起;校学生会也组织了 “墨海弄潮”书法展。同学陈联合等一起参展,在和中文系的同学交流中,都知道启功先生学识渊博,又非常和善,很想得到启先生的指教。但知道启先生已过古稀之年并不常在中文系坐班,又不敢冒昧去请教。而当时负责我们班后来任师大党委书记的周之良先生听说后,非常爽快的说:“我去请启先生给你们上一次专题书法讲座不就行了?我们两家可是世交,这点面子是有的。”

很快,慕名已久的启功先生走进了我们班在文科楼二楼 的教室。先生身穿蓝灰色中山装,手提棕色公文包,往讲台上一放,说:“听说你们班有几位书法爱好者,我也是书法爱好者,周老师让我来讲讲,我就给你们上一次书法专题课吧,一起交流交流。”一句诙谐的开场白顿时让大家摆脱了拘谨,一下子就拉近了老师和同学的距离。

先生直奔主题:现在很多人喜欢书法,找我请教怎么学,先学什么字体,临什么碑帖。这没有什么先后顺序。你自己喜欢哪种书体,选一本好的碑帖,认真去临写,最终还是要靠自己长期去努力。说到学习书法有什么经验和窍门,还是先要破除迷信,不要被人唬住。说到怎么执笔,有人提倡三指握管法,“龙睛法”、“凤眼法”,甚至还有人在这样握笔时又尽力回腕把手往怀里收,我看干脆叫“猪蹄法”。先生不时做着手势比划着。形象的比喻引起同学的大笑。说到古人讲“书法以运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功”,似乎成为学书法的共识,其实书法应当以结字为先,尤其在初期阶段。先生又形象的比喻,就像拿冰棍,你要拿住中间的这根棍,就像字的骨架,把骨架抓住了,摆正了,字的肥瘦变化就由你了。每一个字,每一笔画,都有中间骨架,把握住这些骨架,字才能写好。先生可谓妙语连珠,以种种很浅显的比喻,打破了对学习书法的神秘感。接着先生又用自己总结的“黄金律”,仔细讲解了如何把握好字的结体。一堂课下来,顿使大家兴趣盎然,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多年以后,每当回忆起这一课,先生漂亮的板书、谦和的音容,仍历历如在眼前。

不知不觉中,下课时间到了。随着下课铃响,大家纷纷希望先生能留个墨宝纪念。班主任张丽仙老师拿出准备好的宣纸、毛笔,陪同来的中文系刘真福同学动手收拾讲台。先生挥挥手说不用不用,来两个同学抻着纸,我就悬空在上面写就成了。马上有卢石等同学提起一张宣纸的四个角悬纸而立。先生笑呵呵地说:“我这是文化大革命抄大字报练的功夫,表演给同学们看看。”说着挥笔写下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还未写完最后一句,先生发现漏了一个字,马上说:“错了错了,落下一个字,重写。”悬纸悬腕写好后,又仔细写下我们班留念。大家都为先生精美的书法,深厚的功底所倾倒,报以热烈的掌声。同学们依依不舍的陪同先生离开教室,一直簇拥着送到师大主楼前。在大家的请求下,启先生又乐呵呵地在主楼前合影留念。

听过了这堂课,目睹了先生虽身为名闻中外的学者,竟是如此平易近人,也让我们鼓起了勇气时而拿出作业去请教。一次,我认真写了一张条幅请先生指点,走进客厅兼书房中。只见室内一张大书案子几乎占满,案上堆满了书稿,背后的书架上也摆满了大小厚薄不一的书。先生随手推开大书案上面的书稿,问我:“这幅字你还保存不保存?不保存我就在上面改了。”我忙答到“拿来就是请先生批改的。”先生拿起毛笔逐字批改起来“你看,这个字这么写是不是好些?”“这一笔这么写就好些。”“这个字写的不错,用笔别犹豫就好点。你写隶书要多看多临碑帖,临碑要选好的拓本,不要被刀刻的笔划和风雨剥蚀的痕迹迷惑。刀刻和用毛笔写不一样。不要用软软的毛笔去追求刀刻的痕迹和抖抖嗦嗦去写出锯齿一样的毛边,要透过刀法看笔法。”一席话使我顿开茅塞。改完作业,先生从里屋拿出一本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启功书法选》说:“我刚出的一本小册子,送你一本吧。”先生提笔很认真地在扉页上题写了“宝玉同志指正, 启功一九八六、十一、五”。我当即感到心中惶惶:老师这样写,我就不敢拿了。先生挥挥手说,我们都是书法爱好者,互相学习嘛。

先生这么随和,此后我也就不时地拿一些作业请先生批改,但再不写成条幅而都以临写的碑帖作业去请教。一次,已是晚上七点多,一进门,先生身穿白色大汗衫,手中还端着饭碗,马上觉得自己太冒昧了。先生随和的说,没事没事,我吃完这口饭,都是本校学生,进来进来。说着匆匆吃了几口把碗往旁边一放,就拿起作业仔细改起来。改完又亲切的问起学习的情况,讲解了临写碑帖要注意的问题。谆谆告诫有时间要多看古典文学、诗词、古文字等方面的书,增加字外功夫。我现在是时间不够用。说着拿起书案边厚厚一摞信函等翻开:都是要字的,有大机关的、大人物的、大小活动的,写都写不过来,我做功课也没时间了。不过你们来,都是学生没关系。看到先生疲惫的面容,以后就尽可能少去打扰先生。

在校学习期间,见到中文系的几位学弟都有先生的墨宝,也一直很想得到一幅作为纪念,但迟迟未忍心开口。一直到了快要毕业之前,才向老师提出请求。先生一听,拿起一幅已经写好还未题款的先生诗作《西湖口占》,给我题名留念。并仔细盖上启功之印、元白的印章。又拿出一个小盒,洒上一点白色粉末说,我的字不打假,可他们不知道我盖印还有我的讲究。这幅字和先生送的作品选,我一直珍藏着,不时拿出来用心观摩,从字中体会先生的为人、为师。九十年代初曾有人听说我有启功先生亲笔书写的作品一定要拜读,先要买下,后又要拿出一幅当代著名画家的画作和一幅著名书家的书法来换,都被我谢绝了。先生留作纪念的是无价之宝,是任何钱物都不可交换的。

后来听到社会上有人传先生的门难进,字难求。我也曾 当场见到一位知名人士要求先生题字、照相被谢绝,但他们不理解先生已过古稀之年时间的宝贵和方方面面事务的繁杂,先生多次讲:“我第一是做学问,第二是画画,第三才是书法,可现在却是要字的人多,字债还不过来。”而先生对学生,却始终是和蔼可亲的,对课业总是循循善诱、耐心指点。曾有中文系的一位学弟得意地说,我们都有好几幅先生的书法,在学校时先生把我们当成小孩子,没一点脾气。 每一次到家里先生都是乐呵呵的。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到先生对学生那种超越亲情的厚爱。

八十年代中期,硬笔书法得到广泛的普及,各种交流、展览活动此起彼伏。在参与硬笔书法活动的组织及作品评选中,深感硬笔书法同样要向传统的毛笔书法中汲取营养,并增加字外功夫。于是不惴冒昧写了一本小册子《硬笔隶书写 法》。书稿完成后,请北师大中文系的秦永龙老师审定并写序,很想请启先生题签,又担心先生没时间,而启先生刚从外地讲学回来就不辞辛苦很快题好,而且把我原想写为《硬笔隶书技法》的“技”字改为“写”字,虽一字之改,却令书稿更加平实,令人感到亲切了许多。小书出版后,一直感到汗颜,迟迟未面交先生批阅指教。一晃几年,突然听到先生逝去,当时一直不敢相信是真的。找到秦永龙老师询问才知道先生真的永远离我们而去了,这已成为我一生的遗憾!

一转眼毕业二十多年了,我时常追念先生的教诲,把书法作为终生的爱好,从未懈怠。即使无暇临习,也时常抽空观摩展览,读书读帖,积累字外功夫。九十年代初,又入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生班,接受了杨辛、袁行需、高明、沈鹏、欧阳中石等先生在古典诗词、古文字学、美学、书法原著等方面的熏陶,增加涵养。尤其是对启先生论书绝句一百首,时常捧读,用心体味。先生字似铁划银钩,一如先生正直为人;内涵丰厚,一如先生学贯古今。

在对书法艺术追寻的道路上自己虽有些收获,但仍然是个业余爱好者,谨记先生要耐得住寂寞,静得下心,坐得住板凳,努力增加字外功夫,不为浮名和流俗所累,也从不以启先生的学生自诩。因为既不是书法专业又不是中文系的学生,只不过有幸当面聆听先生的教诲,这已是我一生的财富。在20029月母校百年校庆书画展时,我工工整整写下了“春风来际宜迎良友,秋月明时常念吾师”,在悼念先生时用心写出了“学为人师,口传心传寄深意;行为示范,言教身教启后人”,“学贯古今,一代宗师惊海内,德扬中外, 盈门桃李哭先生”以祭奠先生。先生对人生的淡定从容,对学术的不懈追求,对世事的宽博胸怀永远在重霄之上指引着 我们这些后学之辈前行。

 

作者简介

高宝玉,字鲁原,汉风轩主人。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刻字硬笔书法委员会委员

中国硬笔书法协会常务副秘书长

中国楹联学会常务理事、书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北京书法家协会理事

北京市机关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北京大学校友书画协会副会长

自学生时代就倾心于书法艺术,1985年入北京师范大学学习期间得启功先生教诲,受益终身。九十年代初,又入北京大学首届书法艺术研究班,受教于袁行霈、杨辛、沈鹏、欧阳中石等先生,接受古文字、美学、诗词、书法原著等传统文化的系统熏陶。自八十年代初起,致力于硬笔书法事业,参与组织全国第一、第二届硬笔书法大赛,中日首次硬笔书法大展等并担任多届全国展评委。2011年9月赴日参加书法交流并作专题演讲。12月策划组织了北大首届书法艺术研究班20年回顾展。2019年入选全国“联墨双优杯”百名书法家。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及北京市书法展及中日韩书法交流。入选《中韩书法家作品宝典》、《当代书画艺术家精英大典》、《联墨百家》、《中国当代书法名家年鉴》和北京燕丹碑林、中国唐诗宋词碑林、韩国论语碑林等,被外交部、中国驻比利时大使馆、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队、国家体育场(鸟巢)等单位和个人收藏。原创诗词楹联多次在全国征集活动中获金奖、二等奖、铜奖等。并为全国多地景区创作楹联书法作品。出版《高宝玉隶书作品》、《硬笔隶书写法》、硬笔隶书《中外名言句精选》、《中国历代寓言精选》、《诗词名篇精选》和《古文名篇精选》,与友人合作《硬笔书法古今名联选》等

 

 

(原载于《书法导报》200971日第26期)

 



Copyright © 2018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