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当前位置:首页»研究成果

杨增岽、赵月:善用“大思政课”:深刻内涵、时代价值与建设理路

发布时间: 2022-03-28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承担着铸魂育人的重大使命。“大思政课”理念的提出,就是要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贯穿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全过程,深入推进“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既是对思政课建设基本经验的传承与发扬,同时也体现了对新时代思政课建设规律的认识深化。善用“大思政课”是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新时代思政课发展的鲜明特色。要厘清“大思政课”的深刻内涵,把握“大思政课”的时代价值,明确“大思政课”的建设理路,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进而更好立德树人、培根铸魂,更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关键词:“大思政课”;思想政治教育;时代价值;建设理路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承担着铸魂育人的重大使命。2021年3月6日,习近平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同时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1],这一重要论断是面向全党全社会对新时代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所提供的重要遵循。“大思政课”的提出,就是要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全过程,这既是对思政课建设基本经验的传承与发扬,同时也体现了对新时代思政课建设规律的认识深化。善用“大思政课”,必须厘清“大思政课”的深刻内涵,把握“大思政课”的时代价值,明确“大思政课”的建设理路,以此提升思政课建设的质量与水平,推动新时代思政课在守正创新中更好发挥铸魂育人的作用。

一、何以善用:厘清“大思政课”的深刻内涵

“大思政课”是指在既有思政课建设的现实基础上,从大视野、大历史、大体系三维视角进一步构建起胸怀“两个大局”、跨越百年历史维度、多维时空协同育人的思政课新形态,克服传统思政课存在的时空局限性、“孤岛化”等困境,从而使其具备“空间的广度”“时间的厚度”以及“实践的宽度”。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多次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党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科学认识世界发展大势、深刻洞察全球格局变化而作出的重要判断,对于深化思政课整体性的理解、推进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意义重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善用“大思政课”有深刻的时代语境。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大”的鲜明特点并清晰界定其内涵。“大思政课”之“大”与“两个大局”紧密关联,要求在把握历史发展主动中明晰历史发展趋势。同时,“两个大局”昭示着思政课的教学环境变化,传统思政课课堂面临着新思潮、新技术、新需求的冲击,必须在构建新型思政课教学体系中应对环境变革带来的挑战。

1. 大视野:思政课之“大”在于胸怀“两个大局”。思政课之“大”在于胸怀“两个大局”,即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使“大思政课”具备“空间的广度”。办好新时代“大思政课”,就要将其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第一,“两个大局”为思政课教师提供机遇,能够增强其讲好思政课的底气。当代中国正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习近平指出,“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这从侧面充分证明了思政课改革创新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和条件。在新时代条件下,胸怀“两个大局”,意味着思政课教师能够在思政课教学中更加精准定位中国所处的历史坐标与世界坐标,从而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第二,“两个大局”为思政课教师带来了挑战,能够增强其把握时代问题的能力。“两个大局”、“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背景下,人的思想相互交融、相互冲突,呈现多变性、复杂性的特征。毋庸置疑,新冠肺炎疫情、俄乌冲突等问题使大变局加速变化,国际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安全等格局发生深刻调整,思政课教师面临的意识形态斗争任务更加复杂、更加艰巨。因此,思政课教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的责任更加重大,即通过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推进课程定位融入大局、教学内容紧跟大势,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时代感。

   2. 大历史:思政课之“大”在于跨越百年历史维度。思政课之“大”在于跨越百年历史维度,即善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使“大思政课”具备“时间的厚度”。历史与现实相互贯通,加强当代青年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是“大思政课”建设的重点内容。一方面,“四史”教育能够让思政课的理论教育、精神塑造和价值引领与历史相贯通、与文明相联系,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现实性得以增强;另一方面,“四史”教育能够以正确的历史观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有效促使学生在把握历史规律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和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四史”时间跨度大、涵盖范围广,但彼此之间又不是割裂和孤立的,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就是要用宽广的历史视域、总体的历史视角来认识和对待历史,在洞察历史规律和历史大势中真正帮助学生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思政课教师提出要求:“思政课教师的历史视野中,要有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要有500多年世界社会主义史,要有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要有中国共产党近100年的奋斗史,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的发展史,要有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史,要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2]习近平的这一重要论述要求思政课教师注重运用宏观视野分析看待历史,全面系统洞察并把握历史演变规律,以大历史观讲好新时代“大思政课”。

3. 大体系:思政课之“大”在于多维时空协同育人。思政课之“大”在于多维时空协同育人,即在学校、家庭、社会等多元实践场所打通学段、打破隔阂、打穿内容、打透过程,使“大思政课”具备“实践的宽度”。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3],这反映了新时代思政课建设背后的“大思政”理念。“大思政课”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全局性的系统工程,要求突破思政课局限于课堂、校园这一有限时空范围的狭隘性,广泛调动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线上与线下的一切育人主体,有效整合育人资源。一是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统一。讲好“大思政课”,要注重构建思政课课程体系,将各个学段的思政课相统合,使各门思政课彼此协调,实现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同向同行、同频共振。二是校内与校外的有机统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单纯依靠思政课教师或仅仅囿于学校教育都难以完成。“大思政课”不再局限于学校,而是借助社会资源把思政课课堂空间由学校拓展到社会全域,倡导构筑家庭、学校、社会、政府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协同育人体系。三是线上与线下的有机统一。虚拟实践教学的引入能够有效沟通思政课教学的主体和客体,克服目前实践教学的困境,为全方位、多层次、全覆盖的“大思政课”建设提供可能。

二、为何善用:把握“大思政课”的时代价值

讲好“大思政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青年成长成才规律的基础上,以时代为题材讲好使命责任,以历史为教材讲透科学规律,以实践为素材讲活创新理论。大体来看,目前这一系统工程尚未成熟,突出表现为思政课教师的知识背景和综合素养与当前思政课教学需要存在差距,思政课教材的内容供给和学生渴望汲取的知识需求也有一定差距,社会主体暂未调动起来形成“大思政课”的氛围。为此,必须在“善用”上下功夫。善用“大思政课”正是新时代对各级各类学校提出的新期待,要求思政课更加富有活力、保持张力、充满魅力、激发能力。

1. 推动思政课更加富有活力。善用“大思政课”,要求思政课教师树立大目标,增强思政课的活力。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要着力解决的根本问题、核心问题。作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关键课程,思政课的“压舱石”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在新时代的大背景、大使命下,思政课教师必须树立更高的目标导向,紧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主题,培养具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时代新人。习近平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4],“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品格”[5]。“大思政课”不应是“没有生命、干巴巴的”,而是在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改革创新中,把握好思政课教学的根本方向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升铸魂育人实效。世情、国情、民情日新月异,思政课必须在“化”“进”“新”的变化中发挥与时俱进的独特优势,在增强思政课的活力中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以及教学活力。

2. 促进思政课更加保持定力。善用“大思政课”,要求思政课教师展现大作为,保持思政课的张力。教学实践中,思政课教师的外供与学生的内需之间的内在张力,成为决定教学效能生发与否的“力”的大小。青少年阶段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极端个人主义、新自由主义、“犬儒主义”等社会思潮不断涌现,少部分学生面临“丧文化”和信仰迷失等困扰,这一现实要求思政课给出回应。“大思政课”要求通过精准“供给”来回答和实现“需求”,通过满足“需求”来提高和优化“供给”,以此达到“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同步对接。从供给侧看,“大思政课”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始终立足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通过聚焦重点、热点、难点、盲点,提供“高标准、高质量、高成效”的课程供给。从需求侧看,学生的内在需要和价值追求能够反作用于思政课教学模式,是思政课教学的内在驱动力。总的来说,“大思政课”只有坚持“供给侧”和“需求侧”相统一,才能在教人育才过程中精准施策、真正发挥铸魂育人的关键作用。

3. 促使思政课更加充满魅力。善用“大思政课”,要求思政课教师弘扬大情怀,提升思政课的魅力。习近平指出的思政课教师要做到“六个要”和思政课教学要做到“八个相统一”,为思政课教师提升魅力指明了方向。“大思政课”的教学魅力首先来自理论魅力。习近平指出:“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专业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学术深度广度和学术含金量不亚于任何一门哲学社会科学!”[6]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的尖锐敏感问题往往涉及深层次理论和实践问题,反向推动思政课教师在广泛涉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知识的基础上,用知识的宽度增添理论魅力。专业学科理论的发展与现实课堂问题要求思政课教师具备扎实学识和宽广视野,把握学科发展动态。思政课的教学魅力从根本上取决于思政课教师的人格魅力。思政课教师情怀要深,情怀的具体内涵包括三个方面:家国情怀、传道情怀、仁爱情怀。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关键是要激发思政课教师“教”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来激活理论的温度。不可否认,在现有评价体系下,被动教、应付教的现象依然存在。只有切实改变不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使评价真正向教学倾斜,才能促进思政课教师热爱教学,提升学生的获得感。

4. 要求思政课更加激发能力。善用“大思政课”,要求思政课教学与现实相结合,激发思政课的能力。过去一段时间,思政课课堂曾不同程度存在与实践相脱离、融通性不足的问题,学生只能感知“学生”这一重身份,对社会责任和义务的感知不深刻不完整。如何在社会现实中用好“大思政课”,是思政课教师必须回答好的时代之问。习近平指出,“大思政课”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这一论述打开了思政课的新视域,提出了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新要求。作为一种实践形态,“大思政课”要求在遵循客观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把“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以“大思政课”为载体,给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客观、立体、全面地感知社会生活,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大思政课”跟现实结合并不是孤立的、单薄的,而是多主体密切合作、多方面协同发力的社会大课。

三、善用之道:明确“大思政课”的建设理路

善用“大思政课”是提升思政课铸魂育人效能的“必选项”与“必答题”。“思政课教学之难,难在价值性教育相对知识性教育而言非一朝一夕之事,而需久久为功;难在思政课教学既要坚持理论与现实相统一,又要实现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7]只有在教学实践上纵横历史与现实、贯通理论与实践、关联国内与国际,结合世情、国情、党情、民情,覆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等方方面面,才能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引导青年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

1. 善用科学思维方法,在重大事件和社会热点相结合上下功夫。现代化信息化环境下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生活中任何一个矛盾极易成为社会热点事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以及复杂性、时代性特征。而青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阶段,自我意识发展不平衡,易受社会热点事件影响却往往无法正确分辨其是非善恶。因此,青年在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中难免面临价值认知和价值选择的冲突和困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善于运用战略思维、历史思维和辩证思维抓住关键、找准重点、阐明规律。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科学思维方法构成了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有利于增强“大思政课”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广大思政课教师的有力思想武器。第一,以战略思维做好“大思政课”的顶层设计工作。用战略思维把握全局,即从长远看当前、从全局看局部、从整体看部分。习近平强调,“当前形势下,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这是对办好思政课的战略考量,也对思政课提出了新的时代定位和深层次的建设要求。抓好“大思政课”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把战略思维应用到顶层设计上,为各类学校做好标准化建设工作提供保障。第二,以大历史观和大时代观整体把握新时代“大思政课”之所以生成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运用历史思维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要在培育正确历史观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史料资源,通过历史对比与中外对比,引导学生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等的鲜明特点和独特优势。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背景下,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安全稳定、改革卓有成效,这是当代青年“平视世界”的最大底气。以大历史和大时代观之,自然更能引导学生认识当代中国的伟大变革,从而增强自信。第三,以辩证思维贯穿“大思政课”教学实践。思政课教学实践中饱含辩证法智慧,具有多重属性和功能,蕴含一系列富有辩证法的命题。用辩证思维看“大思政课”建设,即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讨论社会问题时要讲清楚主与次、本与末,引导学生掌握辩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走向片面和极端。

2. 善用各种社会力量,在“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上下功夫。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实践的理论。习近平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思政课才能入脑入心、走深走实。落实“大思政课”理念,要统筹推进课堂教育、校园浸润、家庭熏陶、社会影响,建构教师学生互动、家庭社会协同、课上课下同步、网上网下融合的大格局。一方面,要在“思政小课堂”上下功夫,注重构建思政课课程体系。一要使各个学段的思政课统合起来,系统化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体化建设;二要使同一学段各门思政课协调起来,在教学内容上横向贯通;三要使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同向同行,充分发挥其他课程的育人作用。另一方面,要在“社会大课堂”上下功夫,内外联动形成合力。要利用好社会层面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延展“大思政课”教学空间,革命摇篮江西井冈山、红色圣地陕西延安、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贵州遵义、改革开放前哨站深圳经济特区等具有独特意义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都可以成为“大思政课”教学的生动课堂。另外,要努力建设好思政课线上平台,既发挥线上教学的时间延展性,为学生构筑随时随地学习的平台,同时也引入更为丰富的音频、视频等新媒体教学方式,为创新第一课堂教学,提高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吸引力、感染力创造条件。

3. 善用学科理论成果,在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相结合上下功夫。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一门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的学科。在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实现学科优先发展、优势发展、优质发展,首要的是明确并强化学科的使命担当。而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学科支撑,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重要使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思政课教学最直接、最主要的支撑学科,可以为思政课教学提供多方面支持。第一,用好权威教学资源,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学术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能够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必要的学科支撑和学术资源,是“大思政课”的有益补充。思政课教师应该明确,教学与科研不是相克相抑的关系,而是相生相长的关系。只有在教学科研一体化中才能解放和发展思政课教师掌握理论的能力,才能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增强思政课的说服力,真正感化学生。第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人才支撑。习近平对思政课教师提出“六个要”和“八个相统一”的要求。其中,“六个要”是对思政课教师自身所具备的修养要求、品质要求,“八个相统一”是对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要求,是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遵循的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支撑“大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就要为思政课建设提供德才兼备的人才支撑,这主要体现在提升思政课教师现有队伍质量以及培养后备思政课教师人才上。第三,落实学校课程思政理念,与中小学学科德育相对接,形成一体化的思政体系。“一体化”实际上是另一种视角下“大思政课”的语义表达,善用“大思政课”离不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格局的生成。就课程思政而言,“思政课教师增强‘课程思政’理念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克服把思政课内容边缘化、中性化、迎合化等问题,专业课教师增强‘课程思政’理念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课程无思政、思政不到位、课程‘思政化’等问题”[8]。第四,优化学科交流平台,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平台支撑。专题性学术会议、汇聚思政课前沿成果的学术刊物是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重要平台,有助于为思政课教学提供有效指导与支撑,在推进学术研究、加强思政课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需要注意的是,除了要搭建好平台外,还要精心运营和建设,使平台充分发挥作用,更好地服务于思政课教师的教学与科研。

总之,“大思政课”建设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全局性的系统工程。善用“大思政课”并非一蹴而就,必须善用科学思维方法、善用各种社会力量、善用学科理论成果,推进课程定位融入全局、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才能更好立德树人、培根铸魂,更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本文系2019年度教材建设研究教育部规划重点项目“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课题编号2019GH-ZD-ZH-Y-01)、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中心(北京师范大学)项目“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教育宣传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N].人民日报,2021-03-07(3).

[2][6]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3][4]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5]沈壮海,刘灿.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2021,(3).

[7]杨增,赵月.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的“五对”辩证关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5).

[8]石书臣.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理念与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

 

文章来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年第5期 

 

 



Copyright © 2018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